本报记者 李福莹
要找一个贝塔斯曼“现任书友”实在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你是贝塔斯曼的书友吗?”“噢,那已经是多少年前的事了。”当回答趋于共性时,记者放弃了在“大于30岁”的人群中的询问,转而寻找大学生、中学生,结果呈现,贝塔斯曼的“现任书友”大多是在这个群体,多少显示出贝塔斯曼在中国的基本状态——一次次被长大的读者抛弃,不得不缩身于青春市场。随着读者的成熟,贝塔斯曼反反复复的“离婚”、“再娶”,因为固定不住长期的读者群,贝塔斯曼很早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尽管是面向年轻人,贝塔斯曼也并不完全被大学生买账。“网络那么发达,当当、卓越、淘宝上不仅书多,折扣也低,现在谁还用邮寄图书目录这种方式买书啊,太老套了!”深圳大学的一位大学生告诉记者。
除了几位“现任书友”对贝塔斯曼要关闭的消息感到有些可惜外,记者发现,多数“前任书友”都对此采取无所谓、甚至有点幸灾乐祸的态度。
霸道规定不符合阅读习惯
郭先生应该是贝塔斯曼在中国的首批会员之一。1995年,郭先生在《读者》上看到了贝塔斯曼登出的书单,因喜欢其中的一本书,便汇钱买了下来,从此成为贝塔斯曼的会员。“那个时候上网不方便,当当、卓越、淘宝还没有出现,买书有折扣的也不多见,当时觉得这种有人送书上门的感觉挺好的,可以靠图书目录买书,觉得很新鲜。”
可是,郭先生与贝塔斯曼的“蜜月期”仅仅维持了一个季度就结束了,原因是贝塔斯曼的强制消费“制度”。贝塔斯曼规定,会员每季度必须至少买一本书,如果过了该季度一半的时间仍未购书,会收到一封提醒信。半个月内再补购书,即发送一本当季的“主要推荐书”,而且书到必须付款,否则将自动失去会员资格和会员费。
郭先生便遭遇了必须买“主要推荐书”的经历。“他们把书送到我家楼下,要求付款,我拒绝了。”事后,贝塔斯曼有人打电话给郭先生,“询问”为何没有付款购书。“这本‘主要推荐书’折扣确实低,可是我不需要啊,我不可能花钱买自己不想读的书回家。”郭先生说。
“如果现在退出书友会,你以后将永远失去加入贝塔斯曼书友会的权力!”贝塔斯曼工作人员的这句话更是激怒了郭先生,郭先生说,这样的服务态度让人心寒,因此他更是毫不犹豫地退了会。
1999年,李小姐也曾经是贝塔斯曼的会员之一,最终她在坚持了3年之后选择了退出。“贝塔斯曼最失败的营销策略就是规定太多,比如规定会员每个季度必须买书,不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到后来我觉得自己实在没耐心玩这种游戏。我喜欢因兴趣看书,不喜欢别人以任何借口来打击我的兴趣爱好,甚至把兴趣变成一种负担。”
除了青春励志,还是青春励志
20岁的吴迟一直坚持没有退会,高中时代,她就是贝塔斯曼的书友了。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发现贝塔斯曼寄来的图书目录中,越来越难找到自己合适的书籍了。“我感觉贝塔斯曼的书更新得不快,选书越来越俗气,没有什么深度内涵,书的价格上也不便宜,活动也越来越少。相比之下,我会在当当网、淘宝网上,买到自己合适的书,折扣甚至比贝塔斯曼的还低。”
从今年开始,吴迟发现自己一直没有收到书友会的目录,为此她还打电话催问了几次。近日,她收到了一封信,是贝塔斯曼的感谢函,说他们经过考虑,准备取消中国书友会的所有业务。“说实在话,虽然对它的服务越来越不满意,但毕竟也是这么多年的书友,一下子离开了,总觉得有点可惜。”
37岁的于天是贝塔斯曼扩张实体书店时,被“卷入”的一个会员。2005年,于天在梅林家乐福闲逛时,偶然走进了贝塔斯曼的书店。“我当时觉得书店的装修很不错,很多书在其他书店里都没有。”在店员的推荐下,于天填了表格,糊里糊涂地成了贝塔斯曼的会员。从那时起,他每月都会接到贝塔斯曼寄来的图书目录,“我感觉贝塔斯曼所提供的书,大多数是青春励志类的书籍,我需要的不是这一类,觉得很有代沟。”
幸好于天所处的时代,已是贝塔斯曼取消了“强制买书规定”的时候,否则像他这样数月都不买书的人,早会被贝塔斯曼发送“提醒信”了。“贝塔斯曼给我的感觉,内部管理越来越松散、混乱。”于天说。
于天概括,当贝塔斯曼在图书的种类、购买的便捷程度、服务的态度,以及会员关心的价格上,都无优势可言时,走向失败是必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