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价值体系
这是区别于媒体之前的马云。
在很多时候,马云不说话,很多人都觉得很寂寞。因为没有可以用来攻击的靶子。在互联网界经常有人说,几乎没有一个人像马云这样,说得正确,大家都认为是理所应当的,说得不对,就会受到“群殴”。
这会让人觉得困扰。马云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用来判断某一个群体——但是群体的边缘却视乎解读的人来界定。但马云自己说,他对自己企业的界定一直都很清晰。
曾经有个问题是,阿里巴巴在过去的三年间员工人数迅速膨胀,目前已经到了接近1万人,“当站在杭州体育馆的舞台上,面对着下面黑压压的人头,难道不心慌?”——马云说,当大家都拥有同一个价值观和使命感时,一万人和一个人没什么区别。
这是注定要再度被拿来做不同解读的言论。但是马云确定他能实现这一点。因为他过去就是这么做的。
2004年,马云创办从事CtoC业务的淘宝网,在两年时间内战胜全球最大的同业公司Ebay易趣,取得了75%的市场份额。2005年,阿里巴巴成为陷入困境的雅虎中国的实际控制人,使得自己从一个技术应用型公司变成了掌握一流技术的公司。
之后,为了解决网络支付的信用难题,马云还开发出了“支付宝”。
2007年的阿里巴巴看上去是一个体系庞大而面目不清的帝国,马云决定把已经实现了盈利的电子商务项目拿出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一个很简单的事实几乎没有被人关注。在这一个接一个的项目拓展中,阿里巴巴在自身人员拓展的同时将更多的中小企业卷入了价值体系再造的流程之中。
而在更大的层面来说,这种所谓的价值体系实际上是在重塑一种庞大的商业格局——在这一架构里面,在利益统一的前提下,承担不同商业分工定位的企业或者个人都必须要遵循一个“共赢或多赢”的商业规范,从而实现不同的商业目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的大多数会员对象来自民营中小企业,在过去的30年间,他们一直受困于一个简单的价值诉求——作为企业公民的核心价值何在——而在马云看来,阿里巴巴恰好实现了这个诉求,“赚更多的钱,采购更多的原料带动上游,出售更多的商品拉动消费,创造更大的规模实体,带动更多的人创业和就业,上缴更多的税收”——这是一个简单的商业逻辑。只不过马云这么说时,很多人都说他又在吹牛。
他真的有可能搭建这样一个统一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平台。阿里巴巴B2B业务总裁卫哲认为,阿里巴巴把社会责任融入商业模式,不但成就了阿里巴巴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更让数十万中小企业打破了来自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一个简单实用的平台上更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商业智慧,帮他们为整个社会创造了财富,不夸张地说阿里巴巴改变了很多人、很多企业的命运。
这只能意味着一个结果——马云必须要做好这个企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本文导航: |
·马云“过冬” ·所谓价值体系
|
|
·游离在商人定位之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