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问网游:游戏还是陷阱?
江旭(化名)退学了,这个因沉迷网游被三次“退学”警告的大四学生,最终无法如愿完成学业了。江旭的MSN上还挂着那句醒目的话———“如果你爱他,让他去玩网游,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让他去玩网游,因为那里是地狱。”不知是自省,还是警世。
几天前,江旭才把他对网游的爱、恨和反思,一股脑写给了中国反不健康网游志愿者同盟,他和几位大学生玩家对网游的疑问,构成了下面的“七问”。一位玩家说,当游戏精神指向暴力、权力和金钱,作为娱乐的网游已在悄然“变味”。
一问:开“宝箱”与赌博何异
网游中,玩家经常会得到一些宝箱,是网游公司送的答谢礼物,声称里面藏有珍贵道具,幸运的玩家“有可能”开出来,但开宝箱的钥匙必须用人民币购买,通常一元一把,很多玩家对此怦然心动。
事实上,开宝箱得到珍贵礼物的概率极低,很多玩家几十成百的钱扔进去一无所获,赌性却被激发了出来,一些玩家甚至一天耗进上万元人民币。这些钱“转身”成了游戏公司的财产与利润。这与赌博何异?
二问:内容更改可以随心所欲
作为文化产品,网游在推向市场前或运作前,是要得到审核和批准的。但在整个运作过程中,网游内容不断更新和随意改变,这些新内容是否健康、是否经过相关部门的监管和核准?有些内容或规则上的随意更改,造成许多玩家虚拟财产的贬值,侵犯了玩家的利益,谁来负责?游戏公司作出这些改动时,是否征得了多数玩家的同意?
三问:网游圈钱快过“印钞机”
游戏中,许多特殊道具和极品装备都是绑定的,限制玩家之间进行交易,即禁止玩家间资源的合理调配。玩家若想获得需要的东西,必须向系统购买。而网游公司的道具想要多少有多少,可以任意复制,不耗费任何东西,可谓“无本万利”。
四问:“秒杀”是不是圈钱手段
当一个玩家进入游戏深处,走完了引导上瘾的路程后,经常莫名其妙地被穿着高级装备的人“秒杀”。是谁无端制造了玩家之间的仇恨,并将这种仇恨引导成玩家对极品装备的追求?游戏中有多少网游公司的“职业杀手”在人为地挑起争端?网游中,不少玩家用大量的人民币换来装备、升级等,却常因频发的盗号行为“血本无归”。
五问:“合法伤害权”危害多大
为了刺激玩家的欲望,游戏中杀人、抢劫没有得到惩罚,甚至得到鼓励。这与教唆犯罪有什么区别?尽管“合法伤害权”是网游必然的乐趣之一,但问题是,在追求这种虚拟乐趣时,玩家们是否会违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伦理准则,是否会给沉迷其中的玩家的心灵与思维造成伤害?网络游戏在内容上究竟在宣扬或倡导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精神?
六问:反沉迷系统是“纸老虎”
一些在技术上具有绝对优势的网游公司,根本无视国家推出的反沉迷系统,在游戏中随意设定情节,使玩家获取健康经验。比如,游戏中可以通过赛龙舟、科举考试、做师门任务、参加战争等手段,获取一定健康经验,还可以利用某些特殊任务的积分换取能兑换健康经验的“果子”,但这种果子也被允许玩家间用游戏币交易。只要玩家有钱,可以享受无穷无尽的“健康”。
七问:网游创造还是消耗财富
一些网游公司声称,自己的游戏有数十或上百万人同时在线,这是否意味着,这么多人此时正离开自己的工作或学习岗位。有多少人因此而荒芜了学业,又有多少人在本应做“正事”的时间,却被绑定在游戏的画面前空耗青春和生命?网游究竟创造了多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财富?本报记者孙朝方李春暐实习生区文静
[上一页] [1] [2] [3] [4]
本文导航: |
·大学生沉迷网游引起人大代表关注 ·网游“原罪”靠道德能制约吗?
|
|
·人大代表丁磊与曹淳亮激辩“网游” ·七问网游:游戏还是陷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