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 1月18日电 (记者 蒋芳) 由于丈夫出轨,姜岩在2007年12月29日夜里从所居住的24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半月之后,姜岩生前所在的社区——北京远洋天地的邻居们,自发来到出事地点,为她献上几支白菊,并在社区网上发表追忆文章,还有人提议给她70多岁病弱的父母送去一些捐助。
远洋天地社区网网友谈海敏说:“她生前身边很多人让她失望,但去世后这么多陌生人来关心她,希望她在天堂能够感受到这份温暖。”
社区网,这条虚拟的纽带把现实中邻居们的距离拉近了,温暖的邻里之情融解了死亡的冰冷。
在全国很多城市,借助网络这一现代媒介,“远亲不如近邻”的中国传统民风被不断延续,并增添了更加丰富的色彩。
打破住户间的隔膜
姜岩生前居住的远洋天地社区,位于北京东四环与朝阳路交会处,总建筑面积约90万平方米,住户1.3万余人。
2003年,第一批住户中的几个年轻人建立了名为“远洋天地”的社区网,目前有6503位注册会员。在论坛上,业主们都有自己的网名,并登记所住的楼号。
在全国很多地方,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们纷纷搬离了平房、大院,住进了高楼,关起房门,自成一统,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对门邻居的姓名。而新兴的社区网,打破了住户间的隔膜。
谈海敏对记者说:“我是江苏人,在天津读书,毕业后到北京没太多朋友,社区网给了我跟大家互相认识、沟通的平台。很多人可能见面并不认识,但是在网上有很好的交流。有什么维权问题,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上社区网,发动大家,人多力量大嘛。”
在北京,像远洋天地这样的社区网还有很多。也因为有了社区网的联系,邻居们很容易形成合力,维护共同的权益。
北京著名的新建居住区天通苑,人口众多,仅社区网“家住天通苑”的注册用户就高达100846人。2005年,“家住天通苑”曾为住户办了件大事。
2005年7月16日,论坛上出现了一个帖子《地铁5号线的车站位置能因天通苑而变吗?!》。发帖人“Newland”呼吁业主们向相关部门反映问题,促使其修改规划,把天通苑北站移至西三区北门路口处,造福天通苑西区和北区的人们。而此时,地铁5号线已经开工两年了。
其后,经过社区居民一系列积极的活动,最终,有关部门多花了7000万元在地铁5号线设置了“天通苑”一站。
北京市社区服务信息网络中心党委副书记余福家认为,社区网最大范围地将人与人、人与政府职能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联系起来,形成良性互动。
塑造新型社区文化
江苏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宁宁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很多城市正在成为移民城市。在忙碌的现代城市生活中,社区网将区内居民联系起来,逐渐形成了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新型社区文化,强有力地影响着社区居民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使其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共享性越多、时间越长,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就更强,最终实现社区和谐。
在虚拟世界里,人们各得其所,各得其乐,更找到了一度失去的邻里温情,并将这份爱心最大限度地延伸出去。
江苏南京市翠屏国际城社区网的版主钟先生和丁小姐对记者说:“我们这样的大社区各行各业的人都有,邻居们在日常生活中互相帮助,拼车、拼卡,一起组织活动,亲如一家人。”
据介绍,2007年10月,翠屏国际城的业主们与西祠胡同网站的爱心之旅版合作,给南京市六合区的贫困儿童送去书包和文具,11月又和江宁慈善总会合作给灾区群众募捐了钱物。
“过去,居委会的工作好像就是和老年人打交道,社区活动很难看到年轻人。现在有了社区网,情况大不同了。”远洋天地居委会主任郑会玲高兴地对记者说,“去年举行‘百家宴保安保洁’活动,很多年轻人送来亲手制作的蛋糕和点心,还拍了照片放到网上。他们还经常上网发帖号召居民们保护环境、重视绿化,让社区变得更美了。”
不过,新兴的社区网还存在诸多问题。据介绍,目前,除了由北京市民政局和北京市社区服务中心合办的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网,是由市政府全资拨款外,大部分社区网仅靠居民自筹款项、收取少量广告费和进行义务劳动来支撑。此外,这些“草根网”内容活泼但缺乏监督,信息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