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丹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2007年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博客空间达到7282万个,中国博客作者数量达4698.2万人。
一方面博客数量日益高涨,博客流量也已经过亿,如何将流量与赢利划上等号成为数千万博客主的心声也成为博客网站亟待突破的问题。但目前只有新浪的博客广告分成赢利模式在市场上开始显成效。要完全让博客的市场运作起来,开采出2.0时代博客存在的真正商业价值,只靠一家新浪、只有一种有效的赢利模式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其商业模式进行深掘。
博客市场趋向门户网站
据《2007年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新浪博客、腾讯QQ空间、网易和搜狐博客数量占据了中国博客数量的主要份额,其中新浪博客市场份额达32.86%,居行业榜首。博客类网站2007年11月的流量分析报告也显示,腾讯、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的博客流量已超过了独立博客网站。博客市场份额逐渐向门户网站集中,这些博客的后起之秀为何能抢了国内其他专业性博客网站的风头?
首先,综合门户网站本身的市场集中度非常高。《Netguide2008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互联网55个行业分支呈现普涨态势,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增长是,综合门户市场规模达到123.5亿元,同比增长22.3%。而新浪、搜狐、网易和腾讯等在内的四大门户网站营收占据了综合门户的76%,市场集中度“非常高”。
其次,门户博客服务全面超过了独立博客网站。自博客快速发展以来,各综合门户已经将博客服务视为本网站业务发展的重点来抓,他们基于既有的用户优势和网络媒体影响力,很快超过了博客服务的发起者成为第一阵营。
艾瑞分析认为,与门户网站的博客服务相比,垂直博客网站缺少的不是技术、也不是服务的好坏,缺乏的恰恰是与其他网络服务的有效整合。
有效的赢利模式加速博客市场运作
博客市场向门户网站集中也促使了门户网站努力去探寻“如何让博客赢利”。去年10月,新浪提出了在博客页面中内嵌广告,然后以博客的流量换取广告收入的“利润分成”模式。占据了博客市场第一份额的新浪网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博客的赢利。
可以说,广告分成模式有效开启了博客商业化的进程。但这种赢利模式只适合运用在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大型门户网站上,并不能被大范围地引入到其他专业性的博客网站。博客要想进入到全商业时代,还需挖掘博客其他的赢利方式。
在这过程中,我们不妨借鉴下国外已经探索出的博客赢利模式,或许会对国内博客今后走向商业化时代有所启发。
韩国的博客网站“赛我网”, 依靠网络上的虚拟交易实现赢利。这个网站给每个注册用户提供了一个虚拟博客“小窝”。在网站平台上,可以买卖和交易鲜花、宠物、首饰等个人物品,而网站也可以通过这些虚拟销售来获得收入。目前,韩国90%的24岁到29岁的人群都在使用“赛我小窝”。
美国商业博客网站Gawker Media计划于今年1月针对所有Gawker Media的博客推出新支付系统。网站创始人尼克·邓顿表示,新支付系统将依据博客的网络流量确定支付金额,该系统的目标是增强博客网站的吸引力。新的支付系统推出后,访问量高的博客将获得更高的资金。
博客在国外做为一种高级传媒载体,其赢利模式已相对成熟,一些博客成名后,还可以从名人效应中获得商业收益。例如从写专栏、做广告、举办讲座、出书、企业赞助等活动中获利。而这些赢利方式都是对正在成长的中国博客市场的有效启示。
中国博客市场未来大有可为
赛迪顾问发布的一份关于中国博客商业模式及投资前景的报告认为,未来影响博客市场持续发展的因素包括:培育成熟的赢利模式、充分挖掘现有用户的需求、完善已有的商业模式、加大和其他互联网应用的协作、重视互联网业务和无线业务的结合等。一旦这些问题全部或者部分得到解决,博客的赢利前景触手可及,服务商和用户从中赢利的目的也将迅速达成。
在未来,博客用户规模仍将保持高的成长速度。有机构预测,到2008年博客用户将达到1.5亿。另外,中国2007年的网民数达到2.1亿,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6%;预计今年网民数量将达到2.44亿。博客用户规模和网民数量的提高意味着博客的未来市场日渐坚实。
网民把博客作为一项基础服务,在未来其使用度会更加频繁。调查显示,在中国互联网用户使用频次最多的互联网服务和应用中,浏览新闻占第一,占38.%;排第二的是收发电子邮件,占11%;博客以9.2%名列第三,成为许多互联网用户使用频繁的基础应用之一。研究人员认为,未来博客、个人服务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可能真正成为互联网的入口。
博客商业模式的核心是建立在开放和分享上。随着博客越来越成为网民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博客的应用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博客这种特有的分享平台也会逐渐完善,而赢利模式的发展成熟也只是时间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