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群Web2.0时代的“活雷锋”。
他们自愿无偿地贡献一己之长,他们“又专又红”:侧重关注某个领域的知识共享;同时都具备相当的专业素养。
在过去的两年里,一批以“译言”为代表的新兴网站,将一群群民间专业人才网罗在线上,而他们的影响力已经从线上辐射到了线下,并蕴含着被媒体评论人称为“未来统领各领域”的巨大能量。
知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一只漂亮的小黄松鼠,啄食着手中的坚果,憨态可掬。这样一幅线条明快的图案正是科学松鼠会网站的logo。
这个以提倡和推广好看、活泼、有容的科学写作为主旨的站点,在2008年11月刚刚获得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最佳国际博客公众奖”,这也是在按摩乳、连岳等国内个人时评博客相继摘得该大赛的重量级奖项后,首次有国内的“科普群博网站”折桂。网友留言说,科学松鼠会是“毫无疑问中国最好的、最有趣的科普博客,把科普二字去掉也可”。难得的是,这个松鼠群诞生不过半年有余。
为什么叫松鼠会?“我们认为,对于部分人来说,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我们试图让科学传播并且流行起来。”
听起来浪漫而生动。可要想成为一只松鼠会的松鼠,远非那么简单。
31岁的松鼠“头”、站长姬十三是毕业于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科的博士。他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注册的会员即松鼠有100多人,发文比较踊跃的大约有四五十人。成为一只松鼠的必要条件,“如果从学历上来考量的话,成员大多是博士生。一般称为我们的会员的话要回答三个问题,主要是谈申请者心目中理想的松鼠会的形态、他所能贡献给松鼠会的等等。当然,他还要写一篇文章,这样既可以保证成员的科学素养,又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不是有较好的文字功底。他的文字,即便不是打动人那至少得要层次清晰,结构明朗,把想要表达的道理传达出去。”
一般的网友可以进入网站首页的论坛发言,但没有达到上述资质、经过审核的非松鼠是无法在松鼠会上拥有博客和进入MSN群的。当然,在通往松鼠的路上,还有“蘑菇台阶”、“橡树大厅”等层层环节来考验你的耐心。
如此“苛刻”的标准似乎并未遭到喜爱科学的网友的挞伐。姬十三在松鼠会获得大奖之后,也充满自豪感地直言,“我们的文章即使放到全世界的平台,质量也是数一数二的。”
将松鼠会历史往前追溯两年左右,2006年的情人节,上海徐家汇的一家火锅店里,梁捷、李华芳和一众文化界的好友,在热气缭绕中酝酿出了“出版一份优质电子书评杂志”的想法。“只做书评,不关其他。无稿酬,追求原创和深度的思考。”这样一个带有Web2.0性质的电子书评产品就是《读品》的源起。而这一桌食客中的不少人也成了日后《读品》的中坚作者。
一个星期以后,李华芳便向大家交出了一份《读品》试刊的打印小样。在核心成员梁捷看来,《读品》的创始人之一、目前的出品人李华芳思路清晰、逻辑缜密、相当关注结果。也是在李华芳的主导下,《读品》对投稿者制定了严格的审定制度:投稿到邮箱,会根据人文、思想、社科等内容不同,由相关编辑转给有关的“责任”编辑,往往会有十几到几十个人的评议团,只要有3票确定理由反对,即无效。这被李华芳称为“投名状”。今年增设的新制度还包括:哪怕是老的作者,如果3个月没有一篇稿子交,就需要退回到实习阶段。
似乎印证了这个谐音“毒品”的名字,又此之蜜糖,彼之砒霜,《读品》的滋味,百家尝来各不同。而李华芳的想法说来也简单,“我们希望这个小组成为豆瓣中最专业的读书组。”对于选哪些书来评,倒没有一定之规。不过不选哪些,梁捷和李华芳都不约而同地表示,畅销书肯定不是他们的选择。“我们的轮值编辑都从资深、有责任感、不太偏科的撰稿人中产生。每一期的选稿、整体风格都由当班的轮值编辑来把握。所以归根到底,《读品》的品质就是我们自己的趣味。我们相信我们的趣味。”梁捷说,“我不希望太大众,(那样的话)品质肯定降低。”有时他反而会鼓励去评论一些冷门的书,并且希望《读品》的未来越来越少地受到现有出版市场走势的干扰。
至于目前深受美剧迷们追捧的字幕组伊甸园,也只有会员才可以发帖,而想要注册会员必须受到现有会员的邀请才能注册。虽然他们对外称这是出于“安全考虑”。但同样也为其蒙上了一层“club”似的谜样面纱。
虽然对它们的归类、命名还未有定数,但这些网站的兴起显然已经引起了业内的关注。IT评论家、新闻人安替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中文网志年会上,将上述网站概括为“网聚专业人”的聚合体。他早年创办的电子舆情刊物《纵横周刊》也在其列。他认为,“这些网站主题明确。翻译、科学文章、书评,乃至关注全球变暖,你一下就能辨认出他们是做什么的。它们聚合了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但准入门槛相当之高。这是和通常意义上的Web2.0截然不同的。在进门之后,的确很民主,体现了浓厚的参与性。但首先,你要能迈进这道门。而Web2.0是面向普罗大众,毫无门槛的。”
像牛博、思维的乐趣、爱专栏这样也对写手设有一定标准,且不求大众化的博客群站点,安替强调,它们只能称做“精英博客群”(huffington post),而不在专业聚合体的范畴。但这些网站也有可能随着门槛的提升和专业性的进一步增强,向后者转化。
相关博客:科学松鼠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