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信息自由的同时,互联网也让我们淹没在数据当中,使得大多数人都看不到信贷风暴的形成。有了互联网,任何人只要开设一个网上交易账户就能成为全球投资者,但伴随着这种自由而来的是巨大的责任:在不依靠政府监督的情况下,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华尔街的银行业者首次将网络技术运用到了极致。这在带来更低廉的成本和更快捷的交易的同时,也助长了目前危机的发生。
有些时候,一次简短的交流比大量的解释能更好地抓住基本事实。
最近,英国《金融时报》的一位记者对一位投资银行家说:“信贷危机之所以会在不知不觉中袭击了投资者和监管者,是因为人们要接触到正确的信息太困难了。”这位银行家当即非常生气地指出:“你们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到处都有,如果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那又怎能对此进行指责呢?”
这是很有启发性的言论。长时间以来,金融专家已经能够获得有关信贷市场和次贷的全面数据。但这位银行家显然没有想到,普通的消费者是不可能每月花1700美元去购买彭博新闻社的财经资讯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也是对的——信息免费放在互联网上。
一直以来,互联网大体上遵守了向大众传递信息的承诺。诊断目前信贷危机所需的全部信息——抵押贷款证券价格的最新最准确信息、次贷市场上急剧膨胀的违约数据、债券评级公司的异常行为等,对于会使用搜索引擎的人而言,一直是免费和可用的,但如果这些数据完全不为人注意,那又有何用?
十多年来,互联网让混乱的金融市场更加透明,创造出新一代的普通投资者——他们能够随心所欲地把储蓄投资于从标准普尔500种股票到棕榈油期货的任何东西。1990年代流行的说法是“信息需要自由”,现在,这种理念更是达到了顶峰。
这种观点的最强有力的支持者之一就是阿兰·格林斯潘(AlanGreenspan)。大多数经济学家一致认为,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时维持低利率的时间过长。在2000年3月网络泡沫到达顶峰时,格氏就互联网正在进行的革命发表了讲话: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创造、评估和交易复杂金融产品使得“重新配置风险”成为
可能。简而言之,在他看来,互联网和高速运转的计算机是将抵押贷款分成小份,重新打包,并分流给全国和全世界追求收益的投资者的完美配合。但他应该知道,这将会产生一个经济学家所说的“代理问题”:小额抵押贷款的远程所有者并不会监管贷款,也不够关心贷款的质量,而且一旦贷款出现问题也无法与他们进行协商,他们要的只是现金流转。就这样,未来信贷危机的导火索被点燃了。
必须承认,这次金融海啸就如何监管金融市场提出了诸多问题。如果信息可以免费使用,是否意味着华尔街不再承担告知我们的责任?监管者又该如何密切关注所有这些复杂的金融欺诈活动?借助互联网,只要在网上开设一个交易账户,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全球投资者,但伴随这种自由而来的是巨大的责任:在不依靠政府监督的情况下,要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当我们进行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交易的能力大大超过了我们了解和评估它们的能力时,这确实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此时,我们有必要停下来审视一下,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我们走到今天这一步,同时,怎样做才能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