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敢相信,真是太方便了,就好像是在哈利·波特书中的魔法学院一样。”
一个天气晴朗的早晨,刚体验完国图新馆电子服务的梁女士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梁女士是国图的忠实读者,对比以前时常排起长队焦急等待使用数量有限的终端查询机器,有时费尽周折、四处寻找图书却仍然不见踪影而累到精疲力尽的情况,她真的感觉到今天是如此的不同。
国图新馆中充满简约、现代气息的阳光中厅,宽敞、明亮的开放阅览室与随意落座的休闲椅,让人感觉很亲切,尤其是无处不在充满人性化的信息服务,不仅能指引她用最快捷便利的方式寻找到所需资源,还能通过电脑、手持阅读器、手机等众多数字终端查看图书馆中的各类资源,自助借还系统也大大提高了办理图书借还的效率。
与梁女士有着同样感觉和想法的读者还有很多,国家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使广大读者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国图服务质量与水平的提升,我们将带您一窥这种变化背后所蕴藏的魔法玄机。
作为世界第三大规模图书馆的国图,其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从以资源累积为主导,向以信息技术和用户服务为主导发展的历史性阶段与过程。伴随着互联网、电信网络及各种网络终端的迅猛发展,国图正在转变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其海量的数据资源与先进的信息化高新技术主动为政府职能部门、行政机构、企事业单位、高校师生、各级图书馆和广大读者与用户提供高效率、高质量、高精准、灵活便利的人性化数字信息服务。
国家数字图书馆核心是数字化与网络化,其本质则是形成有序的信息空间。国图计算机与网络系统部总工吴斌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图今后仍将继续不断增加数字图书馆中的数字资源种类和数量,在未来1~2年中,国家数字图书馆将扩展到340TB的资源存储容量,并使检索系统在并行访问峰值达到一万人的时候响应速度是1秒。
庞大的系统工程
“国家数字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一直是在逐步推进和完善的。”国图计算机与网络系统部主任兼图书馆现代技术研究所所长魏大威介绍说,国图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行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探讨与研究,到90年代末国图信息化建设步入初级阶段,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发展水平,比如把图书馆分散式的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用信息技术改造成为高效率的业务流程集中数字化管理模式。
2005年,国家数字图书馆新信息化建设体系正式被提出与实施,并对国图原有的信息化系统进行了整合,从而避免了因重复建设造成的投资浪费与服务中断。
新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整体信息化体系建设工程是由技术支撑环境建设、资源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标准规范建设等主导项目组成,这些主导项目又被分解为56个具体实施的子项目,由每个子项目负责人提出各自的需求,并根据需求进行公开招标,评选出中标的软硬件厂商来提供工程建设所需的产品与服务。
在国家数字图书馆的网络建设层面,国图在外网连接建设中实现了千兆互联,在内网连接建设中实现了万兆互联,并且完成了与中国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的千兆光纤接入工作。通过完善的网络建设,可高效率处理流量比较大的资源,比如多媒体流、视频会议等,并在国图新馆区实现了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服务的全面覆盖,使国家数字图书馆真正地成为了一个网络中心。
在数据资源存储过程中,国图建立了三级存储应用模式,包括:在线(On-line)存储应用模式,在线存储是工作级的存储,使存储设备和数据时刻保持“在线”状态,并可随时读取和修改,适合存储需要经常和快速访问的数据资源,以满足前端频繁查询数据库的速度要求;近线(Near-line)存储应用模式,是指对访问量不大的数据资源进行存储的应用模式,确保数据在存储过程中良好的访问性能;离线(Off-line)存储,主要用于对在线或近线存储的数据进行备份,以防范可能发生的数据灾难。通过这三级储存应用模式,形成数据资源存储的动态偏移,并建立了在线150 TB、近线150 TB、离线340 TB的存储空间,使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海量数据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国图的信息化体系建设是通过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来体现的,国图计划在2009年完成所有软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工作,图1为当前正在进行的核心软件系统建设构成图。
国图通过这些系统构建了国家数字图书馆业务运行的信息化系统平台,包含了整个数字资源生命周期的理念,是将收集、服务、应用集成在一起的平台,它支持数字化数据与信息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活动,包括信息资源的生成、发布、传播、利用和保存的过程,对数字资源生命周期的发展和完善也是国家数字图书馆在未来信息化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大的发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