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柳纯)继此前宣布用户数突破1亿之后,国内最大的独立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日前宣布升级“互联网信任计划”。据悉,获批成为“支付宝信任商家”需要经过严格审核,而且一经发生欺诈还会被永久列入黑名单。目前,包括京东商城、佐丹奴、达芙妮、E龙、戴尔等在内的14家网商已获批成为首批信任商家。
分析师此前表示,随着用户数突破1亿并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支付宝已成为普及的互联网基础应用。能在短短5年内发展成拥有1亿用户的互联网基础应用,支付宝与信任文化之间的相互推动和共同繁荣已被支付宝看成是最重要的原因,而这种诚信体系也将是整个阿里巴巴体系目前正在致力建设的新商业文明的重要支撑。
支付宝应运而生
从支付宝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和网民一起共筑互联网信任环境,普及信任文化,一直是支付宝发展最大的目标之一。2003年,支付宝首先作为一个支付工具在淘宝上出现。此前,萌芽中的网上购物大多依靠线下的当面支付或银行汇款的方式完成交易,过程既繁琐又辛苦。但由于网上支付看不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谁能信任谁?
“围绕这个瓶颈,我们如何去解决?这样就冒出来第三方担保的模式,对双方都有保证。中间有一个对双方都有公信的担保者。这可能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削减这一类的不信任。”支付宝执行总裁邵晓锋认为支付宝的出现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事实证明,就是这种朴实的担保交易方式解决了网上支付中的信任问题。它在全球独创的适应网络交易的中间担保模式的交易方式,解决了买卖双方互不信任而造成的交易障碍,促进了网上交易爆发式增长,并且这已成为目前整个行业的事实标准。
目前国内社会信用体系不足,仍旧制约着互联网信任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这与欧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欧美等发达国家拥有成熟的信用体系,每个人的借贷行为都被真实地记录在案,但在国内,很多外贸企业因无法提供足够的信用资料而丧失国外订单的现象屡见不鲜。最初以担保交易身份出现的支付宝不仅促进国内网购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也朴实地帮助重塑中国互联网以及中国社会原本缺失的信任文化。
互联网信任计划获商家青睐
支付宝方面表示,根据支付宝此前进行的互联网信任环境调查,56%的网民认为应成立第三方信用评价体系、所有商家和个人必须经过认证和审核、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监控都非常必要,88%的网民认为非常有必要给诚信的企业和个人贴上“信用标签”。
据悉,升级“互联网信任计划”,给通过审查的商家加贴“支付宝信任商家”标识就是为了进一步以制度化措施建设诚信体系。支付宝方面表示,商家通过支付宝严格审查成为信任商家,等于是具备了以自己的信用获得用户信任的认证。有更多用户能够认识并认可信任标识,就会有更多用户从与信任商家的交易中获益,获得“信任标识”的商家自然也能比普通商家得到更多用户认可和支持。甚至能享受用户即时到账付款,以提高资金周转效率。
这一制度规划显然得到了合作商家全力支持。作为首批信任商家之一,京东商城方面表示,“支付宝信任计划的升级,消费者可通过标识快速了解商家的诚信等级,有效避免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商家得到‘信任标签’后,可提升商家的品牌知名度及信誉度,从而获得更多消费者的信任。对电子商务行业,网商信任计划可加速商家优胜劣汰,不诚信的商家将逐渐被清除,这将推动电子商务的健康良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