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思璟
“苏铭天”这个很中国的名字,越来越被中国的企业家们熟知。
但他是位63岁的英国人。苏铭天爵士(Sir Martin Sorrell),全球领军传播服务集团WPP的CEO。WPP是《福布斯》全球500强之一,旗下有一连串传媒、营销业内熟知的名字,包括奥美、传力、博雅、智威汤逊等。
虽然还不会讲一句中文,但这并不妨碍苏铭天对中国的热情,热情来自巨大的中国传媒市场的吸引力。短短三个月中,他已经第三次来华。11月1日,苏铭天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畅谈了自己对传媒业乃至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观察与预测。
他坦承,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确对厂商广告投放带来了影响,但是各行业冷暖不同。“也许,对中国这样新兴市场的传媒来说,影响会小一点。”
他表示,要应对危机的挑战,“一是寻求国际扩张,二是跨平台扩张。对于报业,深度报道能够使自己有别于网上媒体,来吸引读者。”被《时代》杂志称为“麦迪逊大道上最可怕的袭击者”的他,此时又显现自己的尖锐。
“传媒业正在巨变!” 苏铭天指出,现在的传媒企业,不能局限自己所处的小圈子,要跟随大势做出应对。“正如生产马鞭子的企业,如没有交通运输行业的大定位,铁路的出现将彻底淘汰它”。
“周期性”挑战
《21世纪》:从广告、营销投入来看,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传媒业有多大冲击?
苏铭天:这得看在什么地方。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四国”,以及其他11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我觉得这种影响比较有限。
而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金融动荡确实对它们的经济和市场有较大影响。尤其是今年的2、3季度,已经明显感觉到冲击。
《21世纪》:如果厂商减少了广告投放、营销费用,哪些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在中国,地产、汽车、IT、金融,都是重要的广告来源,如何评估这些行业受到的冲击及未来前景?
苏铭天: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在讲到金融危机时,大家可能直观地觉得汽车行业受影响最大。但从WPP对广告客户的了解看,没有迹象表明汽车客户在广告投放上放缓。现在的汽车商,主推环保、小型的产品,在目前环境下,有些企业的广告开支还在增加。
你刚刚说到的四大行业,从全球角度看,受影响最大的是房地产,再就是航空、零售行业、旅行社及传统的分类广告。IT倒是受影响太大。
从我们全球的客户看,增长最快的是电信,第二名是计算机,然后是汽车、金融,这些还都有增长。增长不明显的,包括饮料、包装食品等。
《21世纪》:能否分别就电视、纸质媒体、网络媒体谈谈各自受冲击情况?传统媒体应当如何应对呢?
苏铭天:受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多的,在西方国家应该是传统媒体,包括纸质媒体、广播电台和电视。但对新媒体来说,现在的生存环境相对要宽松些,如网络营销和移动营销等媒体方式受影响都比较小。
我认为有两种方式应对。一是寻求国际扩张。二是跨平台扩张。在传统媒体以外,可以考虑数字媒体、移动媒体等。对于报业,也可以在特刊、副刊等方面推出一些新产品,深度报道能够使自己有别于网上媒体,来吸引读者。
“结构性”挑战
《21世纪》:刚刚谈的是西方传媒业的经验,对中国的情况,你有何看法?
苏铭天:我认为,目前中国传媒业面对的还是一个周期性困难,主要是金融危机冲击、经济放缓带来的影响。但长远看,还有一种结构性困难。
举例来说,西方已经出现了很多广告网站,人们可以不付费就在网站进行广告投放。这对于媒体来说是一个结构性挑战。
这种模式,给报纸分类广告带来很大冲击。另外,这些免费网站的成本非常低,不需要生产内容,不需要印刷,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非常大。
《21世纪》:其实在中国,传媒集团也在探索转型,一些以报业为根基的集团在网站上发布视频、制作专业的电视频道、与电台开展合作,你如何看这种趋势?从广告商的角度,是否单纯的纸质媒体已经失去了竞争力?
苏铭天:据我了解,在不少国家,这样的合作是会受到限制的,政府管制部门认为这样会产生一定的问题。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寻求跨媒体合作不是唯一,但是一种很重要的手段,因为它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
就像哈佛大学一位教授说过的,“马夫、或生产马鞭的人,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是在一个小圈子里经营,而要有身处交通运输行业的定位。因为很快,铁路发展就会对你的工作产生巨大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