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中国的第一个数字化生存指数——“网络生活指数”公布了。中国的得分是60.76分。这在我看来,中国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自1840年以来,第一次及格了。这件事令人感慨万千。
中国的数字化生存,起于1997年2月28日下午。记得那天我被通知,有个什么“帝”“下凡”了。到了国务院信息办“信息革命报告会”的会场才知道,这个所谓的“帝”,是希腊后裔尼葛洛庞帝。
会议在中央电视台西边的中国科技情报中心举行,会场里里外外挤得水泄不通,一般精英只能挡在外面。张朝阳作为尼葛洛庞帝的学生和引荐者,一直到现在,仍然作为数字化生存的“标兵”而星光不减。
记得一次见托夫勒,我称他是伟大的未来学家。谁知托夫勒却说,尼葛洛庞帝才是未来学家呢,我只不过是记者。意思是,尼葛洛庞帝预测的未来,都是现在还没有发生的事。确实,数字化生存在十年前来说,是十分超前的。《数字化生存》里边的许多东西,在人们眼中还是天方夜谭。那时有人进行试验,数字化生存能维持七十二小时,就已经很轰动了。
尼葛洛庞帝第二次“下凡”的时候,同样是人潮汹涌,数字化生存有了明显不同。
1999年1月8日,在中国大饭店,官员不见了,汹涌而来的,是上一次进不了会场的精英,是第一批被发动起来进入数字化生存的企业家、梦想家。
尼葛洛庞帝是“数字论坛”的顾问,我向他“汇报工作”说,“数字论坛”旨在启蒙数字化生存,它不设领导,完全扁平化。谁发起议题,谁临时领导;议题结束,自动下台。尼葛洛庞帝眉毛一挑,大吃一惊。他可能没想到,真的有人去实践他的前卫主张。
与上次同样的是,仍然有许多人被挡在外边,进不了会场。看尼葛洛庞帝要收票了,非请莫入。
难怪连尼葛洛庞帝都说:“第二次来中国的情况其实挺让人尴尬的,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摇滚歌星。”如果说,在精英眼中,尼葛洛庞帝是个导师,那么,在会场外的老百姓眼中,尼葛洛庞帝不是歌星是什么呢?那一年,中国网民人数蹿升到890万。
一晃过去多年。今年10月23日,是我十年来第三次遇上有人进不了会场。
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办纪念商业互联网十周年庆典,这次,不见尼葛洛庞帝,人潮仍然汹涌。数字化生存已经不再需要人发动,它已成了老百姓的自发选择。
虽然眼前被人们说成是“冬天”,但至少我主持的视频分论坛明显热度不减。人民群众参与数字化生存的热情显然被低估了。会场被完全挤满后,外边居然还有100多人等待进场。直到我在台上收到清华大学互联网协会王先生的短信,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他说:“不知您是否能让下面的人协调一下?哪怕站着听也行,许多同学是冒着大风从别的学校赶来的。”为了不致使局面失控,只好安排第二会场,进行视频直播。
1997年,中国网民是62万人,现在发展到2.65亿人。接触数字化生存的人,十年扩大了400多倍。考虑到工业化进行了几十年,工业就业人数也不过2亿左右。十年时间就涌现出2.65亿网民,不能不说是数字化生存在中国的惊人成功。
招商银行与艾瑞咨询联合推出的这个“一网通”网络生活指数,真实地见证了中国生活方式现代化达到60分这个里程碑。当然60分比100分还差得很远,获得高分比及格,将遇到更大的挑战。
(姜奇平 数字化产业研究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