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用者每天上网疯狂消费五六笔,累计金额1.4万元,终被银行发现异常报告事主。律师提醒网上交易务必注意安全
核心提示
如今,网上购物已经越来越普及,不少人还是使用信用卡进行交易的。然而,互联网交易的安全问题却让人担忧。今年10月,市民林先生的信用卡被人盗刷产生了1万4千元的消费额,盗用者技术之高明、对信用卡使用规则之熟悉让他大吃一惊。 律师提醒,网上交易安全问题不可忽视,消费者务必保存密码账号等信息的同时,最好能使用U盾等工具保障安全。
开卡时没有选择U盾交易
2006年9月份,市民林先生办理了一张某银行的信用卡金卡。此后经过几次调整额度,这张卡的额度达到2万元。2007年8月,为了在网上购物方便,林先生打算开通一下网上银行的业务。
开通网上银行时,银行客服人员告诉他,网上银行有两种交易办法,一种是使用U盾,就是通过含有电子密码的U盘,进行交易,另一种是下载电子证书后,只凭借密码交易。因为第一种交易办法较为安全,因此交易额度没有限制,第二种交易办法每天最多在网上消费1500元。因为林先生当时长期在北京外驻,申请U盾必须回到深圳,而自己在网上消费额度也不大,无非是给自己和老婆买两件衣服和小饰品,因此他便选择了凭密码交易的方法。
突然发现信用卡被盗刷
此后1年多,林先生使用这张信用卡交易一直很正常。可是,今年10月18日早上8点多,他突然接到了一名自称是信用卡客服人员打来的电话,告诉他当天早上银行发现他的账户有异常交易,并询问他要不要先办理口头挂失,以确保账户安全。
林先生起初以为这个人是骗子,但想想如果确有其事,先挂失账户肯定没错,要是对方是骗子,也没有办法挂失自己的信用卡,于是他做出了肯定的答复。
放下电话,林先生连忙给银行统一客服热线打去了电话。工作人员一查账户,吓了林先生一跳:从2008年10月9日到10月17日,有人使用林先生的账户以每天5笔270元、另加1笔100元的速度,疯狂在网上消费。10月18日早上,对方又刷了3次275元,一次197.4元,一次285元,终于被银行发现异常交易,通知了林先生。此时,林先生的账户上已经被盗刷14357.4元!
盗用者手段高明令人惊讶
林先生的银行卡到底是怎么被盗刷的?据林先生的妻子回忆,在这张卡被盗刷的前一天也就是10月8日,她曾使用过这张卡在网上购物。银行的查账信息也表明,当晚便有人试图使用林先生的信用卡试图在网上交易,但未能成功。
令林先生惊讶的是,盗用他账户的人不仅技术高明,而且非常熟悉银行规则。因为根据这家银行的规定,消费300元就会有短信通知,而像林先生这种使用密码交易的用户每日消费额度也不能超过1500元。盗用者每次最多消费200多元,每日消费都是1400多元,充分利用了银行规则。
因此,林先生分析,自己的账户被盗用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可能是中了木马病毒,二是银行内部有人盗用了他的信息。“总之那个页面肯定不是假网站,因为我妻子当天的交易成功了,如果是假网页骗取资料的,是不可能交易成功的。”
1.4万元谁来买单有争议
分析原因后,林先生和银行就这笔钱是否应由他偿还展开了交涉。林先生认为,虽然自己应承担一定责任,但银行的疏漏也很明显:此前银行消费100元即有短信通知,改为300元后,没有及时通知他服务条件的变更,致使他麻痹大意;而银行在第一笔盗刷发生9天才发现账户异常,没有做到及时通知客户,造成了他的损失进一步扩大。
北京市信利律师事务所深圳分所罗武章律师认为,如果银行在调整短信通知标准后没有以具体明确的方式通知到客户,应存有一定过错;但因为每次盗刷消费金额并不高,对于银行在第一笔盗刷9天后才发现账户异常是否存有过错,要具体分析双方在信用卡申办合约中对此类行为的具体约定,如银行在连续消费累计多少金额时应通知客户、银行应在客户一天之内多次连续消费或几天之内多次连续消费通知客户等等。
罗律师还提醒,网上交易虽然快捷方便,但安全问题不可忽视。广大市民务必保存好密码账号等信息,同时最好能使用U盾等工具保障安全。
目前,林先生已经按照银行的要求,将这笔钱“挂账”,即暂不还钱,银行也不会收取滞纳金,等待公安机关和银行部门查清后,再进行处理。据了解,盗用者是通过该银行杭州分行签约用户上海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将钱转到了其他账户上的。此账户的信息警方仍在调查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