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新建
两年前,当杭州女子李秀打算装修自己的第一套小居的时候,她注意到了杭州本地网站“19楼空间”。
“装修公司口碑好不好,我只要发个帖子询问一下,评价就出来了。”李秀对《第一财经日报》说,通过类似的途径,她几乎足不出户,就搞定了新房的装修。
随后的结婚、生子、育儿,李秀无不围绕19楼进行,用她的话说,在这里,她几乎能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一切。
在19楼的运营方——杭州都快网络传媒有限公司迎来成立两周年之际,公司总经理林煜对本报记者表示,19楼就是“网络杭州”,“在这里,注册用户有200万,每天发帖量30多万,(人流量)页面流量在800多万。”
也正因为这样的火爆,今年上半年,19楼全体网友和阿里巴巴的马云并列,以其独特的身份——唯一的团队型选手,成功当选“2008杭州数字人物”。
一台服务器开始的故事
几乎没有人能够想到,当初只是杭州《都市快报》分管编委的林煜带领几位专刊中心的编辑、记者创建的一个用来实现与读者网上互动的BBS,能够在六七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为杭州最火爆、人气最旺的社区网站,当初,核心建站者不过两三人,其名字由来更为简单——当时的专刊中心在杭州日报大楼的19楼。
林煜回忆说,2001年春天,《都市快报》专刊中心的几名编辑,开启了他们的BBS之旅,当初大家来做这个网站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是绝对的菜鸟级别,更谈不上什么编程技术,至于硬件设备,就拿了一台办公电脑充当网站的服务器,“速度奇慢”。
当年的19楼风格也十分简单,甚至没有首页,一进站便是一个黄色背景的BBS结构。
不过,从2001年一直到2005年,尽管19楼在杭州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但4年下来,除了在《都市快报》上的一些采编互动外,对于19楼,运营方很少有真正投入,甚至在2005年底,由于没人维护,服务器“当机”超过1个星期,“后来更是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外界好多人却普遍看好19楼,有一段时间,19楼的相关域名、商标都被人抢注,网络上出现了许多仿冒19楼的论坛,其域名、设置、网页等都可以以假乱真。”林煜说。
19楼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文化体制改革。2004年,都市快报社被列为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单位及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改革方案确定,作为杭报集团子报的都市快报社获得独立的事业法人资格。
随后,19楼也成为试点中的“试点”——2005年底,杭报集团下发《关于加快杭报集团内容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意见》,正式启动数字化发展战略。作为杭州市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扶持对象,都市快报社决定筹建独立的网络公司。
2006年10月,都快网络传媒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7年5月,公司正式成为杭州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企业。
林煜说,虽然19楼直到2006年10月才开始公司化运作,但目前日均流量800万,论坛高峰时每天发帖量达30万以上。
本土化运营
“对于杭州本地的年轻女性而言,只要是上网,19楼几乎是必经之地。”李秀说,即使有时候回青岛的娘家,她也经常上19楼,了解杭州的最新动向。
“互联网的无国界、零时差的确造就了很多商业机会,但与此相对立的是,互联网也没有完全摆脱现实的地域和文化的疆界,比如19楼,他在杭州火爆,甚至可以家喻户晓,但在北京,如果简单复制,就不一定能够迎合市场。”林煜说,“这种有疆界的互联网其实就是本土化运营,它能够体现出超强的黏度和越来越大的价值。”
19楼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的本地化和与现实生活的互动。在2007年9月份,一名19楼的网友开车上班因为堵车而导致迟到,出于对交警的误解,她在19楼上发帖表达了对堵车过程中执勤交警处理方式不当的不满,随后,19楼网友在几个小时内作出了300多个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