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配?
读解百度与李一男的意外组合背后的种种暗示
《环球企业家》 赵煜
2008年10月初,当中国领先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最终宣布了其长达两年的首席技术官招募工作结束,结果是令外界颇感意外的:这家中国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请来了电信巨头华为的争议人物李一男。
尽管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内部邮件中将自己这位本家称为“中国IT产业的一个传奇”,但这仍不足以解答人们的全部疑惑。正如搜索引擎的运作机制,在“百度CTO”这个关键词和“李一男”这个搜索的终点之间,究竟经历了哪些参数的考量?
之所以需要解答此一问题,因为这个黑盒子般的决策机制,至少指向了两个问题:在拥有李彦宏这样一个搜索引擎领域的天才人物,百度还需要一个怎样的CTO?百度为什么需要长达两年时间寻找CTO?——而它们又引来了一个新问题:李一男能适应、并带来百度所需要的吗?
李一男婉拒了《环球企业家》的采访申请。
何所求?
虽然李一男并无丝毫互联网背景,但对于这样一个在中国称得上技术天才的人,怀疑李对互联网的理解力显然是多余的。时至今日,华为仍有老员工感慨,华为的很多技术难关都是李凭借自学两本美国通信专业的论文集解决的。李的视野、学习能力和前瞻性显然是出类拔萃的。
但李彦宏之所以选择李一男,首当其冲的原因是,急速成长的百度需要尽快实现管理上的飞跃。一个简单的数字是,光是百度技术部门的员工在近两年就有了数倍增长——在2006年时,百度的技术员工尚不足百人,但今天其规模达到了五六百人 。
如何在日益扩大的规模下面,通过系统的方法来保证高效的研发,是百度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李一男便能给百度带来大规模技术团队的管理经验。27岁便升任华为公司副总裁的他,先后经历过华为和港湾从一个小企业到大规模公司的成长——即便是港湾后来的员工也超过千人,拥有在急速扩张中有效管理员工的经验,这对百度来说意义重大。
另外,虽然在中国搜索引擎市场拥有约70%的市场份额,但百度仍有其技术短板。
外界容易忽视的是,相比谷歌,百度的大规模存储能力并不够强。比如,传言已久的邮箱系统、或者对谷歌品牌颇有助益的Google Earth,百度都迟迟没有效仿。这类的产品所需要的,是服务器集群技术。另外,百度的广告匹配技术比起谷歌仍远为逊色,百度和谷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为70:25,但双方的收入并非如此悬殊。
在百度内部,有一种说法是,百度希望与谷歌“划太平洋而治”。毫无疑问,如果百度希望在亚洲市场取得在中国一样的统治性地位,它必须拥有超越本土先发优势的更多竞争手段。
还有一个无可回避的话题:移动搜索正在成为下一个战场。谷歌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的推出,则让它有了更多机会在此领域施展拳脚。而李彦宏必须非常巧妙地展开移动领域的战略布局——2007年底接受《环球企业家》专访时,李曾非常干脆的承认:“百度是有可能做手机的。”
当然,即使李一男在华为已经证明了自己在硬件领域的造诣,他仍不可能一蹴而就让百度构造谷歌一般的服务器集群,或打造百度手机。但他的根本价值在于:他曾在短短3、4年间就曾打造出可以匹敌华为的路由器技术团队,这种将技术的理解力和管理技艺合二为一的能力,正是百度当下最需要的。至少,如果李彦宏自认为他已看清了搜索引擎领域未来十五年的演进路径,他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技术团队来让百度避免“先发后至”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