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公安部十一局举办了2008年度信息网络安全状况与计算机病毒疫情调查活动。调查内容为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我国联网单位发生网络安全事件以及计算机用户感染病毒情况,活动采用网上在线调查形式,在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国家反计算机入侵和防病毒研究中心、新浪网三家网站开设了在线调查栏目,各省区市公安厅、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组织本地重要信息系统管理和使用单位、互联网服务单位参加了调查。
今年共收集有效调查问卷12022份,因为受汶川地震影响比去年减少了15%。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信息网络安全事件发生比例继前3年连续增长后,今年略有下降,信息网络安全事件发生比例为62.7%,同比下降了3%;计算机病毒感染率为85.5%,同比减少了6%,说明我国互联网安全状况稍有好转。但在发生过网络安全事件的调查对象中,屡次发生网络安全事件(3次以上)的比例为50%,多次感染病毒(3次以上)的比例为66.8%,说明我国互联网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仍比较薄弱,对发生网络安全事件未给予足够重视。

一、信息网络安全状况调查
(一)信息网络使用情况
被调查单位中,电信、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单位占25%、政府部门占18%,教育科研单位占9%。信息网络接入互联网的占88.38%,同比增加2%,继续呈增长态势。信息网络主要用于办公应用、互联网信息和上网服务,WindowsXP是使用最广的操作系统。

(二)网络安全事件情况
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62.7%的被调查单位发生过网络安全事件,32%的单位多次发生安全事件。感染计算机病毒、蠕虫和木马程序的情况依然十分突出,占72%,其次是网络攻击和端口扫描(27%)、网页篡改(23%)和垃圾邮件(22%)。

在发生的安全事件中,攻击或病毒传播源来自内部人员的为26%,同比增加了21%;涉及外部人员同比减少了18%,说明我国联网单位对外部网络攻击防范的意识有所增强,但单位内部的网络安全管理工作还不到位。网络(系统)管理员通过技术监测主动发现网络安全事件的占66.28%,同比增加了13%,是发现安全事件的主要手段,说明网络(系统)管理员安全技术水平有所提高;而通过安全产品发现的比例同比减少了8%,原因是目前计算机病毒、木马等恶意代码躲避安全产品的发现、查杀甚至破坏安全产品的能力有所增强。未修补网络安全漏洞仍然是导致安全事件的最主要原因(54.63%),同比上升了5%。
本文导航
- 计算机病毒疫情调查分析
- 我国计算机用户感染病毒的主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