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从美国向全球蔓延。在此背景下,阿里巴巴(1688.HK)掌舵人马云抛出“过冬论”,宣称中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将面临严冬考验。马云因此调整了阿里巴巴的战略,采取了裁员瘦身等一系列收缩措施。
与马云的谨慎相反,“中国互联网第一股”生意宝(002095.SZ)的掌门孙德良则高调宣称大规模扩张,不仅大招兵马意图深耕上海B2B市场,同时在北京、南京等国内12个主要经济发达城市设立分支机构。
两种迥异的策略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孙德良究竟是哗众取宠还是胸有成竹?
先攘外 再安内
1997年,孙德良开通了国内第一个专业化的电子商务网站 China Chemical Network 英文版,即“中国化工网”的最早版本。他的最初设想,是希望将国内的产业情况介绍到国外,即充当信息中介。当时网站收入来源一是为企业建立网站并提供虚拟主机服务的收费,二是信息服务费用(会员费模式)及网上广告收入。
孙德良的无心插柳吸引了大批国外客户,很多外商按图索骥纷纷咨询,积极的广告反馈成了中国化工网加速的助推器。创业当年,中国化工网依靠英文网站运转盈利20万元。这是孙德良从互联网行业挖掘的第一桶金。
1997年12月,孙德良成立杭州世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浙江网盛的前身)。次年5月,孙德良推出中国化工网中文版。
孙德良从整合企业供求信息中尝到了甜头,在构建中文版中国化工网时也采取了资源整合的方式:一方面提取企业产品供求信息,另一方面不断与行业内网站结盟,这就是后来“小门户+联盟”模式的雏形。目前,中国化工网客户占全国化工企业总数的11.81%(按行业协会公布数据计算)。
英文化工网的品牌资源和主要针对外国人的定位,吸引了国内化工企业的关注,中国化工网的信息服务费和广告收入,成了孙德良在互联网第一次冬天里生存下来的支柱项目,这就是后来生意宝“会员+广告”的基本赢利模式。
应该说,孙德良与马云的出发路径都是一样的,都是从国际化入手,拥有可以将产品信息推广到国外的信息资源站点,先攘外再安内,迅速提高品牌张力。但两者的不同在于,马云从概念和融资入手,一开始就高举高打;孙德良则是一头扎进化工领域埋头苦干,并凭借运营行业网站的经验,陆续开发经营了中国纺织网、医药网等专业网站。
2006年12月15日,A股市场上第一只纯正网络股——网盛科技(后更名为生意宝)在深交所上市,孙德良经过多年来“激情澎湃走楼梯”的磨练后,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果实。
二次创业还是日薄西山?
成功上市,似乎并不是孙德良走向另一个成功的开始。从号称“冲击百元金股”起,网盛科技的股价就一路走低,现在已经不足10元。
这其中当然有经济基本面和股市系统性风险的重大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天的生意宝已经不再是2006年的网盛科技。半年报显示,2008年上半年,生意宝营业利润和净利润为2528.46万元、1919.41万元,仅分别增长13.86%和0.7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增长更是只有0.32%。可以对照的是,阿里巴巴上半年净利润是6.97 亿元,同比增长146.6%。与此同时,公司上半年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同比分别增长42.32%和71.57%。
另外,由于网盛的业务类型是会员费模式,应该是预付款居多。但报表显示,上半年其预收款余额为718万元,仅占其总收入的14%强,这说明公司的会员销售并不顺畅。半年报露面后,即有媒体质疑公司高管有操纵财务报表的嫌疑。
综合分析,交出这样一份答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外部环境来看,因国际金融环境持续恶化,化工行业下游企业面向欧美的订单急剧减少,恶性循环传导至上游行业,企业的利润空间缩小,直接影响到会员费的整体规模;从行业竞争角度分析,“会员+广告”的商业模式因为简单而缺乏门槛,容易为同行复制。加上主流水平型B2B网站(阿里巴巴、慧聪)的压迫,其成长空间更显困窘;从内部管理角度看,网盛从2007年初转型做生意宝,目前中文站点仅收录60多万企业信息(包含免费和重复),国际站点只有4000多家供应商和为数不多的几家注册买家。另外,网盛旗下主要业务收入来源——两个主要站点化工网和生意宝在ALEXA(一家专门发布网站世界排名的网站)的排名都在1万名以后,这两个站点均有英文版,但其海外流量占比却只有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