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优酷两年打造中国第五大网站看开去
-作者:古永锵
编者按:最新的CRNielsen 市场行情流量统计报告显示,优酷访问量已达门户水平,访问时长规模标准已经成为中国第五大网站,用户覆盖规模标准已经成为中国第七大网站。
站上中国视频网站头把交椅的事业高峰之上,优酷网CEO古永锵给我们忆述了从舍去搜狐CFO的优职,从零开始创办优酷网的三年历程,从中揭示了中国视频网站行业的发展规则。
2005年
优酷前传
关键词:闭关思考价值体现梦想试验合一创想
拍板做视频网站
2005年3月,我离开搜狐,功成身退;想回到创业环境,喜欢价值体现,喜欢变化。从搜狐离开后,我整个人的心态就是归零和总结,在闭关的过程中有很多思考,总结自己一生中想做事情时候,就是觉得要返璞归真。2005年9月-11月,出关寻找机会,当时有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回到创业环境,界定的是100人以下的一家公司;第二,一定要是一把手;第三,在互联网的新领域切入,与人分享梦想与激情。
同年2月,美国的视频网站YouTube启动,同期还有Myspace、Flickr 等具有当时最为火热的Web2.0概念的网站兴起。但我经过三个月的考察和分析,最后决定切入视频点播领域。
新公司启动
随即在2006年2月,刚过了春节,“合一”公司就搬进了天恒大厦(北京东直门外大街上的高档写字楼)。作为创业公司,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一般创业公司的窘迫与小气:优酷就好像是一个条件好的家庭,但是用一个比较节约的方式去管它。加盟的员工甚至一些骨干人员都是奔着职业理想和创业梦想来的,我们在当时既没有穷到不发工资,也没有高薪挖人,而是与行情比,工资打八折,梦想无极限,敢于梦想的人才会接招。
总结来讲就是:有条件、省着花、打八折、拿期权。
2006年
优酷初启
关键词:战略取舍苦练内功技术自建快者为王
有惊无险的战略取舍
战略取舍是创业初期最为痛苦也最为重要的经历,在这个经历中,我们有惊无险。
2005年12月~2006年2月,我们一直分析视频点播、视频直播、电视与互联网互动这三种视频商业模式,期间发生的一些故事让我们确立了后来发展的方向。
当时我们与一个合作伙伴商讨合作一个综艺节目,对方的骨干成员是从“超级女声”原始团队出来的。当时正是电视综艺鼎盛时期,“超女”更是如日中天,很多企业都试图与之结上合作关系。但随着合作讨论越来越深入,我越觉得风险太大,因为这种模式,不是互联网的模式,只是传播模式在互联网的渠道嫁接。这令我们首先排除了与电视互动的商业模式。
自主搭建平台“快者为王”
2006年6月21日,优酷网站公测上线,我们当时就定下了“快者为王”的理念,简单而言就是给用户流畅的视频体验,但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
我们研究了很多YouTube等国外视频网站的技术架构,但是它们都是技术外包的,这一点我们觉得在国内市场是不可行的。期间我们用过ChinaCache的技术,但是他们也没有运营过一个视频网站的管理架构,因为以前中国就没有视频点播网站。所以与其我们跟ChinaCache一起去摸索,还不如自己去研究技术。
为了做好自己的技术,我们向所有有关的专家虚心请教,把运营商的全国的架构都做了详尽的了解,然后我们就根据这些接点架构去铺网络。这个是至关重要的战略,它至今还依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了一个视频网站的先天基因,并最终先人一步,高人一筹,并难以复制,优酷的成功与之息息相关。
两条主线奠定发展势头
我在很早就明确了一点:打造领先的视频网站,是一个有钱人玩的游戏,提出了亿元资金门槛的观点。
优酷公测期,我们确立了要在2007年做中国最大的视频网站,而我猜测到那时网站的访问量应达到3000万左右VV(日视频播放量),相当于2006年流量的7~8倍。用这样的访问量规模去测算,需要上亿元的投入。我们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于是我与投资方成为基金和Farallon谈判,引入第三家风险投资商Sutter Hill,并在2006年11月完成了1200万美元的融资。当2006年12月21日,经过半年时间的公测,优酷网在全国正式上线时,投资者们都很满意。
其实那段时间,我们靠着两条主线发展:一个是从技术产品的角度来讲,做服务全国化;另外一个方向是内容策略跟市场推广,基本上我们抓住的是热点机制。作为辅助的第三条线是一些战略合作。优酷到底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其实就是最初的这三个方面。
2007年
优酷崛起
关键词:品牌第一融资大户拍客兴起流量过亿
先媒体后社区
2007年是优酷的“崛起年”,在这一年,我们的各种流量数据及其品牌认知度都达到了匪夷所思的飞跃,我们的网站访问量翻了25倍!
有很多人问为什么优酷长的那么快,这个25倍的增长,来源是什么?是从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在媒体平台跟社区之间做了一个选择,优酷是更靠近媒体的模式,而土豆、56网则选则了社区模式。
首先要做媒体平台是一个战略的决定,先把主流的资讯内容做好做到位,然后再去发展社区服务,这一点很像当时的新浪媒体平台及其之后的博客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