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元
8月28日,本是中国高精密自动化赴港招股的日子,但因为配售反映欠佳从而搁置IPO。今年以来,已经有多只新股受市场影响,纷纷暂缓或取消赴港上市,包括太平洋保险、中国胶体、佳兆业、喜得龙、天山地产、方圆地产、宝龙集团、龙湖地产等。而参与其中的股权投资机构无疑要负担更多的时间成本。
实际上,除了证券市场低迷造成退出的周期延长之外,创业板未能在预期内推出、宏观调控采取的一系列货币紧缩政策以及实体经济盈利能力的下降都在给PE/VC行业吹去阵阵冷风。
有数据显示,近段时间PE的活跃度在降低。ChinaVenture分析师于懋庚介绍,截至8月28日,本月只观测到了两起PE机构发生了投资行为。而去年全年共发生投资行为135起,平均每月11.25起。并且7月份新成立的PE机构只有1家,少于此前月均2家的情况。
但一些股权投资机构却在为这种环境暗暗欣喜:“竞争对手却步了,意味着一级市场的价格便宜了。”
历史的重复?
今年3、4月份,一级市场股权投资是个热门话题。身为深圳创业投资同业公会秘书长的王守仁还记得当时常常被邀请参加大大小小的PE/VC行业研讨会、产品发布会等等。
当时一级市场机构活跃的背景是一方面3月24日证监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业内及舆论普遍认为创业板的破壳出世指日可待;另一方面,上证指数还在4000点上下,市场并未预见到二级市场往后的跌势会如此汹汹。
一个数据可以反映出当时资本追逐股权投资的火爆。由于信托产品能够较快速地募集资金,因此一些资金愿意通过信托来参股权投资。用益信托工作室统计显示,今年3、4月份,用于股权投资的集合类信托产品达到了13、17只,资金规模达到了32.9亿元、28.9亿元元,为历史金额最高的两个月份。
然而5月份之后,行情急转直下,5、6两个月,成立的股权投资集合类信托产品个数分别为8只、3只,募集资金规模分别为16.7亿元、0.9亿元。
用益信托工作室负责人李旸表示,这两个月股权投资类产品的数量和金额突然下降可能同地震之后,市场对创业板上半年推出不抱希望以及二级市场持续低迷有关。
此番景象让人不禁想起8年前。2000年,深交所欲推科技板的消息推动了第一波股权投资公司的兴起,其中大多数是创投公司。深圳是当时创投活跃的地区,王守仁介绍,到2002年,可以统计的创投机构发多达七八十家。但因为当时传言中的“科技板“迟迟不见推出,许多被投资的企业未能上市而连带创投公司纷纷关门,到2006年,在深圳有经营活动的创投机构只剩下27家。
而当下股权投资面临的背景同当时出现惨谈局面的背景有许多相似:其一是创业板推出时间延误超出预期;其二是二级市场走势低迷。
另外,现在市场环境还面临其他不利局面。比如通货膨胀造成成本的上升导致企业盈利下降,企业达到上市的条件恐将延后;货币从紧的政策使得投资洼地出现在民间借贷市场进而分流一级市场资金。
莫非一级市场投资的冬天会再度来临?
但在业界,还没多少人认同这一看法。王守仁认为,管理层虽然年初有表示创业板今年年内推出,但现在距离年底还有段时间,即使年内没有推出,现在创业板的准备工作做得也比当年“科技板“充分,推出是早晚的事;此外,现在深交所的中小板是当年不具备的,中小板同样是资本退出的好的渠道。
ChinaVenture分析师于懋庚则称,还不能用冬天来形容,因为现在的PE/VC机构的实力、经验以及抗风险能力已经显著进化。虽然有些机构长期不活跃,但目前还未观测到PE/VC倒掉的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