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信息战 在这场看不见的赛场上,国际奥委会与中国双方都绷紧了神经。
本刊记者 武佳
7月30日,据英国路透社报道说,国际奥委会已与中方达成协议,允许中国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禁止媒体访问一些敏感网站。这一消息一经披露立刻引起了国际新闻界的骚动。
“我理解对于中国来说,一些与奥运无关的敏感内容仍需要屏蔽,但我也认为北京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应该向国际媒体传达明确的信息,尽早说明这种限制对网络访问的影响”。国际奥委会新闻委员会主席高斯帕(Kevan Gosper)在接受采访时说。屏蔽将使记者无法在主新闻中心(MPC)登录被中国政府禁止的“法轮功”组织网站及类似相关网站。
为回应记者对屏蔽敏感网站的提问,北京奥组委发言人孙伟德表示:“北京奥运会期间,我们将为外国记者利用互联网采访报道奥运会提供充分的便利”。外国媒体认为,这种“充分的便利”与中国申奥时承诺的给予外国记者上网完全的自由相比存在差距。
但是,在“屏蔽”消息发出两天后,奥委会副主席林德伯格(Gunilla Lindberg)又告诉记者,“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与北京奥组委在昨天晚上已经达成一致,互联网的使用将和其他各届奥运会上一样。” 8月2日,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新闻发布会上再度重申,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没有任何私下交易限制互联网的接入,各媒体在中国利用互联网报道奥运会不会受到限制。
据统计,采访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记者为1.3万人,采访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记者为1.5万人,采访2000年悉尼奥运会记者为1.6万人,采访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新闻记者为2.15万人,而据相关方面统计,这次采访北京奥运会的境外记者人数可能达到3万多人,规模空前。之所以引来如此多的记者,是因为他们不仅仅要报道“新奥运”,还要观察“新北京”,奥运信息战打响了。
在奥运期间,媒体几乎都会把握这次难得的机会用“放大镜”来审视中国,任何“敏感”问题,都可能转移大众对体育比赛的关注,引导公众话题,在“损害”新北京形象之余,也会背离这场世界盛会举办的初衷。屏蔽敏感网站的消息必然导致一些西方媒体借“新闻自由”来抨击中国,但可以看出北京奥组委在这方面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中国方面以法律为武器正面回答网站浏览有障碍是由于其传播的内容是中国法律禁止的,并与国际奥委会承诺,记者利用互联网报道奥运会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我们不怕记者‘挑刺’,我们不怕公正的批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面对西方记者对中国负面消息的报道将“一点也不紧张”。中国将遵守承诺,在奥运期间解除媒体访问互联网限制,对外媒开放的大门也不会在奥运后关闭。
面对中方对媒体开放的态度,高斯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网络监管,各国对于黄色网站以及危害国家利益的网站都会进行封锁,因此只要保证记者利用互联网报道奥运会不受限制即可。中国方面也希望媒体能尊重中国的有关法律法规。
奥运期间,政府在以法律为武器捍卫信息权的同时,应加强奥运信息和其他人文信息的宣传以引导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力。不受限制的互联网能否呈现给世界一个美好的新北京,值得翘首以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