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拥有较高的人气,为数众多的文学网站要靠自己的力量支撑下去也勉为其难。要使这项产业以更为商业化的方式运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投靠大公司看上去是最为便捷的选择。
文|CBN记者 杨樱 龚鸿燕 实习记者 何晓梅 图|CBN摄影记者 肖南
7月4日,原新浪网副总编辑侯小强走马上任盛大文学有限公司CEO。这个因为掌舵新浪博客而名动天下的男人用其一贯的快语速宣布:“也许有一天,中国最伟大的动画、电影、游戏将借助这里诞生,每个有阅读能力的华人将来到这里,看到盛大文学闪烁的星光。”
在相继整合了文学网站起点中文网、晋江原创网和红袖添香之后,代理游戏起家的盛大俨然文坛巨擘。暂且不管这种资本和规模意义上的巨擘是否能够在文坛号令天下,起码创办文学网站的人可以借此填饱肚子。2004年收购起点中文网,盛大花了200万美元。
“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产业,而规模化经营恰恰是最缺乏的;再者,中国实在太需要尊重不同形式的文学了。”侯小强说。
看准机会的不止盛大,2006年,大众书局耗资百万元收购“逐浪网”;其后TOM传媒又收购了“幻剑书盟”。国家统计局2007年发布的数字显示:中国图书出版市场年销售额约为600亿元,电子书年销售额不足2亿元。电子书似乎还不太符合一般读者的阅读习惯。当然,对盛大来说,电子书显然并非其唯一的收益渠道。
在盛大的盘算中,起点中文网作为内容提供商,凭借网络最强大的作者资源,可以给盛大开发的游戏、动漫、电影等提供素材;同时,盛大通过销售网络小说版权创建无线文学门户网站,给PC和WAP手机阅读用户提供下载资源;当然,他们也不会放过把优质小说包装下线,印刷成实体书出版的机会。
以《鬼吹灯》为例,盛大把“天下霸唱”写的《鬼吹灯》印成简体、繁体中文及外文书籍出版,又配套制作了一系列动漫影视作品之后,总收入共800万元,当然其中将近一半收入进了“天下霸唱”自己的口袋。传统作家?嫉妒去吧。
盛大根据《鬼吹灯》改编的同名网络游戏《鬼吹灯online》也正在送审阶段,预计下半年就会推出,游戏人物原型、情节、环境等均来自同名小说的描述。
现在已经很难求证“网络文学”的出生日期了,十年前一个叫“痞子蔡”的台湾男人以一本《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告诉人们,用键盘敲进互联网的文字可以这样肆无忌惮。这本书的热销带来了网络文学的掘金神话,也招来纷纷鄙夷:这哪是作家,充其量算个写手。
文学网站就在“痞子蔡”们的热情推动下流行起来,到2007年底为止,中国竟有超过1000家文学网站。即便版权有保证的大型网站,也有十几家之多。诸侯林立局面的改变,还有赖于大资本的进入。
起点中文网被盛大收购之前不过是个6个人苦心经营的小网站,年营收300万元,日页面浏览量100万人次,收纳的作品不过2000部。用创始人、现盛大文学总经理吴文辉的话说,这是“一个上午就能看完的内容”。
4年后,这家网站已经有1000万注册用户,根据CNZZ数据,其日均PV浏览量已经达到1501万人次,日均IP55.8万。注册用户有1000万,俨然是众文学网站的领军人物。侯小强说,起点中文网有其自主发展成的由读者、作者、编辑构成的利益模式,并且与盛大有着相当重合的顾客群,而盛大的资本也能帮起点中文网克服不可能独自跨越的瓶颈。
他们的主流顾客群—被朝九晚五折磨得头晕脑胀的上班族、荷尔蒙过剩的学生、在家闲得发慌的年轻主妇以及痴迷的游戏玩家,却都是在网络文学兴盛之初被文学网站忽视的人群。
重视作者轻视读者是早期文学网站的重大缺陷之一。网站编辑一味地推作品,与读者的交流微乎其微。同时,文学网站没有作协或者相关规则的束缚,作者随心所欲,发文时间和频率都很不确定,常常兴致来了就写,写到最吊人胃口的时候却因为“没有灵感”扬长而去,让读者胸闷许久。
很多文学网站设计出了“读者留言”以及“人气排行榜”之类的内容,试图平息读者们的抱怨。读者留言越多,榜上的位置越靠前,作者就越有可能多拿钱。给多少稿费和福利,也最能体现一家文学网站的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