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杭州要给马云立雕像的新闻,各界热议非常热闹,讨论的结果就是:马云雕像泡汤了。有记者采访了中国美院雕塑系主任龙翔,龙教授是第三届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暨钱江新城雕塑邀请展组委会成员。他告诉记者,“考虑到作品主题是一名公众人物,且将置于公共区域展览,在未征求本人同意和社会认可的情况下随意实行是不合适的,与主流文化的趋向也相冲突。”
因为与主流文化的趋向相冲突,所以组委会否了,这事当然也就结束了。
不过,这里所说的主流文化是关于艺术方面的,还是社会方面的,龙教授没说。如果是艺术的,是关于美的主流认识,那组委会的专家们是内行。如果是关于社会评价的,情况就不一样了。以什么为标准?众说纷纭,应该听取哪一种?是不是必须选择一种,还是说大家都可以保有自己的看法,拥有自己的自由呢?比如那位马云雕像的设计者,是不是还可以继续去雕,然后努力找到一块可以容忍的公共空间去展示他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文化取向呢?
据报道,网民意见在这件事上起了很大作用,70%以上的人反对,人多力量大。就连一向主张民主、自由的人士更不能漠视这个事实。所以,组委会也好,雕像作者也好,马云个人也好,大家都识时务,讲大局,令人欣慰。
但是回过头来,关于什么是给一个人雕像这件事的主流文化,或者说是公众取向,还是有讨论的必要。
中国经过了改革开放30年的巨变,虽然曾经经历过,眼下也正经经历着多多少少、大大小小的艰难和困惑,但是中国人想要雄起于世界的决心和信心没有一丝改变。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一个全面发展和创造的时代。在很多人的心底里,甚至希望我们将要迎来的时代能够超越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成就。这样的话,雕像的问题还真就不是一个小问题了。
60年代之前,中国给很多人立了雕像,领袖们的雕像自不必说,还有雷锋、王杰、黄继光,铁人王进喜,老工人孟泰等等,都是一个时代的英雄。如今换了一个时代,国家要求强大,民族要求复兴,人民要求生活幸福。能够为了这些伟大目标而奋斗,并且取得了骄人成就,可以令同胞感到骄傲的人,都应该得到尊敬。在这其中,科学家、工人、农民、运动员、演员、道德高尚者都一样,企业家当然也是。论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没有谁能轻易否定企业家们的贡献。所以,给不给马云建雕像没关系,但以后一定会出现比马云更好的企业家,社会还是不能忘了这件事。
通过报纸和网络,我们知道了不给企业家建雕像的原因,归纳一下大体有三:一是不值,马云的成就不够大;第二,雕像是神圣的,马云只有企业搞得好,道德等其他方面还没通过检验;第三,马云还活着,企业还年轻,以后会出现什么变化不知道,回头企业倒闭了,或者马云犯事了,就成笑话了,总之盖棺方可定论。
但是,为什么要建的理由呢,没人问过提议者。
反对建雕像的理由都是从马云个人的角度出发的。但是,社会的需求从来不是以个人角度出发。社会评价是为公众和群体着想的。雕塑可以让群体解决纪念的需要,解决感恩的需要,解决激励的需要,解决发扬光大某种精神的需要,解决共同的审美需要等等,总之都是社会或者群众共同的需要。满足这些条件或者其中之一,公共空间就应该让它容身。
至于说是不是神化了个人,是不是这个人已经或者将来会有污点,他的功绩是不是足够伟大,提出这些问题本身就表明提问者没有从公众的角度出发来评判这件事。如果将来他自己有了雕像,那一定是他认为自己足够伟大,洁白无暇,永远正确,且应该被神化。这个雕像也多半是他自己要做的,或者是别人出于溜须拍马或迫于压力给他做的。
当然,一两座雕像本身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没必要提升到国家主流文化高度,也不必非官方认可不行。如果阿里巴巴的全体员工都认可给老板建雕像,那就建在企业大院里好了;如果全杭州人民认可这个雕像,那就建在中央商务区好了。雕像的历史感确实很强,但历史本身也不是那么坚硬,不是铁板一块,没有缝隙。历史本身是立体的,多维的。个人历史、企业历史、地方历史、国家历史和世界史都是历史,少了哪一个部分都不客观。所以我们谈论关于雕像的主流文化时,还是要记住一个时空的概念。大主流、小主流都应该有自己的生存权利和空间。-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